• 2022-11-17 09:45:09
  • 阅读(8975)
  • 评论(5)
  • 实验室是主阵地,饲养场是主战场。宣布高层次论文、取得奖项很重要,但将效果使用到饲养中、处理实际问题,从而进步职业科技使用水平车载交换机更重要。

    ——刘玉兰 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养分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    ◎本报记者 吴纯新 通 讯 员 程家才 王丽英 聂铭静

    在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养分工程学院,说到刘玉兰,学生们都称她"动科女神""科研大咖"。

    但刘玉兰更愿称自己为"饲养员"。"我的科研‘圈子’很小,近二十年来,便是整天围着猪鸡打转,就想着怎样能让它们吃得更健康。"刘玉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。

    在"00后"们眼中,这位47岁的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异乎寻常。刘玉兰的讲堂总是笑声不断,她会把时下网络盛行元素加入到专业课中。在她的包装下,畜牧学常识不再是"土里土气"的,而是充溢新鲜感。

    凭仗杰出的教育、科研效果,本年刘玉兰取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    带领学生精读英文文献

    "得全国英才而育之。"刘玉兰以为,这是当教师的侥幸,也是当教师的高兴地点。

    刘玉兰非常重视课前预备,授课前要查阅很多文献,将学科最新研讨发展、来自出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与书本常识有机结合起来。

    讲堂上,刘玉兰热情四射,调集讲堂气氛;课间,她常和学生沟通科研方案和发展,进步他们对科学研讨的爱好;课后,她常问询学生的听课感触,以便调整授课进展和难度,还把学科前沿资料发给学生,与学生评论世界上没有结论的学术观点。

    为训练所带研讨生的科研才能,刘玉兰与团队教师们约好"十日精读一篇英文文献"。"十天精读一篇英文文献,一年精读30余篇文献,三年就读了近百篇文献。"刘玉兰说,这些文献触及职业热门、学科前沿,若坚持去读,科学视界一定会得到拓宽。

    刘玉兰团队还有每两周一次的科学前沿PPT报告传统,她让学生精读一篇前沿学术论文,并上台做学术报告,而后由团队教师现场进行点评。

    从教以来,刘玉兰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,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。课余时间,她常以自己的阅历和身边故事,与学生们讨论怎么做人、干事,并鼓舞他们建立高远志趣。

    自掏腰包置办实验资料

    "要想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要先有一桶水。"这是刘玉兰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    她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    怎么让猪吃得更有养分、长得更健康,这是刘玉兰从博士阶段开端研讨了近20年的问题。她在实验室以仔猪为模型将养分学研讨深化到细胞、分子水平,其研讨效果屡次宣布在该学科世界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上,并得到世界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。

    但是,起先这条路刘玉兰走得并不顺畅。

    2003年,从中国农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,刘玉兰入职武汉轻工大学。其时,为了赶快发动科研工作,她在经费没有到位,乃至项目没有彻底确认的情况下,自掏腰包、花2万多元置办实验资料,带着学生采买、装置鸡笼,规划、装置取暖设备。

    即使到了寒暑假,刘玉兰也从不敢懈怠一日,每天都会到实验室"打卡",直到今日仍旧如此。

    超量支付带来了超量报答。刘玉兰曾先后6次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由她主导的《仔猪免疫应激养分调控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》项目获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
    与多家企业展开产学研协作

    刘玉兰来自乡村,她称自己是"接地气"的科研人。"实验室是主阵地,饲养场是主战场。宣布高层次论文、取得奖项很重要,但将效果使用到饲养中、处理实际问题,从而进步职业科技使用水平更重要。"她说。

    近几年,刘玉兰先后与湖北、上海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西等地多家企业展开产学研协作,研发了多个新产品,使企业技术管理与产品科技含量得到大幅进步,协助企业取得了杰出经济效益。此外,她还常常走入乡村饲养场,伴着猪鸡、闻着粪臭,协助农户处理出产难题。

    "看到自己的科研效果能被转化为产品,我倍感欣喜。"她说。

    "未来,我期望在讲堂上能更充分地调集学生们的积极性,尽力把专业课做成让学生们都喜爱的课程。"刘玉兰在寻找自己的下一个方针。(科技日报)

    来源:版权归属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    12  收藏